一秒记住【91书院】 91shuyuan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987章西北首战
明明是蔡京提出来的主意,赵孝骞也采纳了,却偏偏不赏赐他。
在座的朝臣们一怔,短暂地沉默后,纷纷朝蔡京投去又嫉又羡的目光。
能在朝堂当官的都是人精,官家这句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。
官家这是打算给蔡京压担子啊。
本来蔡京骤然进入政事堂,朝臣们便感到很意外,因为蔡京的擢升实在有点快了,但他是被官家亲自提拔的,显然官家好蔡京这一口儿。
现在的蔡京只是门下侍郎,看官家对他的重视程度,这门下侍郎怕是当不了多久,很快又要升了。
今日官家留下这句话,便是非常明显的信号了。
在座的都明白官家话里的意思,蔡京当然就更明白了,闻言顿时惊喜不已,急忙起身行礼:「臣谢官家天恩浩荡。」
赵孝骞笑道:「元长先生好好干,朕需要的不仅是忠臣,也需要与朕同心同德的臣子。」
众人一愣,这又是一句信息量极大的话。
划重点,「同心同德」,翻译成大白话就是,朕喜欢乖乖听话的,少特麽跟朕唱反调。
蔡京当然也听懂了,急忙道:「臣之今日,皆是官家所赐,从此愿为天家鹰犬,任凭官家驱使。」
在座众人扯了扯嘴角。
虽说大家都是投机分子,可你这麽表忠心,主动甘为天家鹰犬这种话也能说得出口,真是一点脸面都不要了。
然后众人也立马想通了为何蔡京会突然升官,进了政事堂。
就凭这一手毫无底线的马屁功夫,能进政事堂也是他命里该有的善报。
赵孝骞对蔡京的表态很满意。
确认过眼神,这货就是自己要找的人。
如今的宰相章惇,赵孝骞已越来越不满了,心中早已有了罢相的心思,只是目前没有合适的理由,赵孝骞不过是在慢慢等待机会。
当初让蔡京进政事堂,就是赵孝骞埋了一手伏笔。
只等机会来了,赵孝骞会立马启动罢相,将章惇换下去,让蔡京来当这个宰相。
这货虽然不是什麽好人,但用着顺手。
赵孝骞本身性格比较独断,不需要别人过多地干预自己的决定,蔡京这种懂得进退,也能察言观色的人,无疑是最好的人选。
…………
天地白茫茫,新年过后,漫天的大雪终于停了,天气难得地晴朗起来。
种建中率领六万大军,在白茫茫的雪地上艰难前行。
渡过黄河后,郭成所部的三万幽州边军便与种建中所部靠拢,最后会师。
两股合为一股,种建中为主帅,郭成为副帅,二人领着六万将士,向西北继续挺进。
说是六万将士,实际上大军队伍绝对不止六万。
古代行军出征,后勤辎重非常重要,大军走在行军路上,有时候押送粮草军械的辎重民夫甚至比作战的军队人数还多。
为军队押送粮草也算是地方徭役,随着大军的移动,基本由各地官府接龙似的运送粮草军械。
比如种建中麾下的六万大军,所谓的「六万」,是指能上战场杀敌的将士有六万,如果算上辎重民夫的话,至少有十几万人,还有不计算在战斗序列里的骡马,骆驼和驴。
所以说,朝廷为何打不起仗?
一支六万人的作战军队,朝廷却要负责十几万人的吃喝,还包括将士的军饷,路途上的各种粮草之外的消耗,以及战争结束后,对战死将士家庭的抚恤等等。
所谓的战争就是打经济,拼国力,国库底子不厚实一点,根本打不起来。
离开太原府,渡过黄河后,种建中率部朝银州行军,银州过后继续西行,直到夏州再与西北边帅章楶会合。
渡过黄河,进入西北后,路上的景象便不一样了。
西北并不太平,尤其是辽夏开战后,大宋境内也难免受到了波及。
种建中在行军的路上已见到好几处被烧毁的村庄,路上也随处可见百姓和军队的尸骸,尸骸被大雪覆盖,依稀可见临死挣扎的轮廓。
百姓的尸骸大多是大宋的边民,而军队将士的尸骸就比较复杂了,有西夏人的,有辽人的,也有汉人的。
辽夏之战开启后,大宋的西北边境显然也被卷了进来。
辽夏两国说是无意也好,故意也好,他们都在试图把战火烧到大宋境内。
西北边帅章楶麾下二十万边军,但在漫长的国境线面前,终究还是难以照顾周全,于是大宋许多村庄和边民便遭了殃。
从大宋的银州地界开始,直到夏州的边境,这块地盘事实上已经陷入了战乱,当种建中率部踏上这块土地,等于已正式进入了战场,与辽国军队一起参与这场灭国之战。
现在的种建中心思摆得很正,他牢记临行前赵孝骞的叮嘱。
宋辽两国说是盟军,但作为宋军主帅,种建中一定不能真把辽国当盟友,只要进入战场,辽夏两国都是大宋的敌人。
不同的是,对西夏不必讲什麽道理,只要遇到西夏军,干就完了。
对辽国盟友,先看他们的行为,如果辽军的行为没有过界,那麽大家可以维持表面上的和气,捏着鼻子完成这次结盟。
如果辽军的行为过界了,那就不必客气,尽管把他们当日本人揍,无论种建中杀了多少辽军,大宋官家和朝廷都认帐,都会给他撑腰。
六万大军彳亍前行,距离银州只有百里路程时,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行军时的寂静。
「报——!」斥候没下马,只在马背上抱拳,大声道:「报种帅,前方距银州城西北面二十里,有一支辽军在城池附近活动,附近还有一座村庄被焚毁,此时村庄仍火光冲天,应该是这支辽军所为。」
种建中的眼中当即便冒出怒火,沉声道:「这支辽军多少人马?」
「三千来人,皆是骑兵,他们的旗号正是辽国西北诏讨司麾下。」
种建中挥手:「再探这支辽军的具体位置,速速来报。」
斥候拨转马头匆匆离去。
种建中咬了咬牙,没想到宋辽联军灭夏,而大宋王师来到西北后,第一仗居然是打盟军。
不打不行,种建中路上已经见了太多被焚毁的村庄,被杀害的大宋边民,还有天寒地冻的天气里,携家带口往中原逃难的流民。
路上的一幕幕凄惨的画面,不仅激起了种建中的愤怒,也引得全军将士群情激愤,六万兵马行军路上都憋着一口恶气。
现在,发泄怒火的机会来了。
辽军灭夏,却把战火故意烧到大宋境内,这就不能怪宋军翻脸了。
官家当年亲自率军,数败辽军,打出了大宋的威风,种建中深知官家在这方面非常计较,绝对见不得辽军屠戮劫掠大宋边民,这场仗没毛病,全歼了这支辽军官家也不会怪罪。
「将士听令!」种建中迎着凛冽的寒风大喝道。
轰的一声,全军将士勒马站定,所有人都静静地看着他。
种建中咬牙,冷冷道:「郭成,令你亲率一万兵马,从银州城西北面包抄上去,将这支狗娘养的辽军围住,不必交涉,不必宣战,发现辽军踪迹马上开战,务必全歼这支辽军,一个都不准放跑!」
郭成兴奋地抱拳:「末将领命!」
种建中又道:「其馀的兵马立即急行军,至银州城下,随时准备策应郭成所部,斥候放出三十里外,严密关注辽夏两军的动向。」
军令下达,凛冽的寒风仿佛都热烈起来,将士们激动地策马,朝银州城疾驰。
同样是安静行军的队伍,然而随着种建中的军令下达后,整支队伍瞬间变得不一样了,一股凌厉肃杀的气息充斥在天地间,万物皆寂,杀意盈野。
一个多时辰后,分兵而出的郭成所部一万兵马便发现了这支辽军的动向。
这支辽军隶属辽国西北诏讨司,大约他们从未与宋军交战过,并不知如今的大宋已今非昔比。
他们在大宋境内杀了边民,抢掠了财物,还放火烧了村庄,行事一点也不顾忌,做完这些后也不掩藏形迹,仍大摇大摆不慌不忙地转移,于是很容易便落入宋军斥候追踪的视线。
积雪覆盖,路途难行,这支三千人马的辽军慢腾腾地策着马,正在向西行军。
兵马走在路上,士气显得很高昂,刚才烧了一座村庄,抢了不少粮食和牲畜,也有一些零碎的银钱,收获还算丰厚,所以这支辽军此刻的心情都不错。
他们还在大声谈笑,讨论刚才抢掠的那座村庄,多麽容易得手,那些孱弱的汉人多麽害怕,村庄里的姑娘妇人滋味多麽美妙……
别人凄惨的悲剧,在他们嘴里竟成了谈笑的资本,丝毫不觉得这些无辜边民的悲剧正是他们亲手制造的。
走着走走,队伍突然安静下来。
契丹人本是游牧民族,对自然界的风吹草动犹为敏感,此刻虽然没发现敌人,可他们已察觉到周围的气氛不对了。
太安静了,安静得诡异,很不正常,这不该是大自然的动静。
正在惊疑之时,一名契丹人突然指着前方大叫起来。
白茫茫的原野上,距离辽军数里之外,不知何时竟出现了人影。
距离很远,人影很小,然后,人影渐渐多了起来,一个,两个,一百个,一千个……遥远的地平线上,瞬息间便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黑色人影。
辽军愈发感觉不对劲,扭头四顾,赫然发现自己的四面八方都出现了密密麻麻的人影。
他们,不知何时已被团团包围了。
远在数里之外的郭成,正目光冰冷地盯着这支三千人马的辽军,然后缓缓挥落手中的令旗。
「全军,推进!」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