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91书院】 91shuyuan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随着中央督察组的出现,凌北市暗潮涌动,为求自保不择手段,居然想对李威直接动手,到了这一刻,洪升彻底豁出去了。
刚刚市政法委书记刘萍的电话,其实也是在暗示他要有所行动,否则一定会阻止。
洪升攥紧拳头,按照目前的形势,已经到了不是对手死就是自己死的紧要关头,还好目前还有选择的余地,他肯定会选择前者。
“明白。”
电话那头,男人的声音传出,“我立刻安排人动手。”
“做得干净点,关键是云扬还有证据,都要消失......
朱远航在西北民族地区的调研虽取得初步成效,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随着“城乡融合发展”试点的深入推进,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浮出水面。
就在他准备前往下一个调研点时,省里突然传来消息:中央巡视组即将进驻该地区,重点督查扶贫资金使用和基层治理改革推进情况。这一消息犹如一记重锤,让整个调研团队都紧张起来。
“巡视组来了,肯定要查账、查项目、查落实。”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文斌低声说,“咱们刚到这边,很多情况还不清楚,会不会被误伤?”
朱远航沉思片刻,道:“巡视是常态工作,我们要主动配合,同时也要把真实情况反映上去。如果真有问题,我们也有责任指出。”
第二天上午,巡视组召开动员会。朱远航作为专家代表受邀参会,并在会上发言。他没有回避问题,而是坦率地指出了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几个关键症结:
“一是政策落地难。有些地方层层加码,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;二是群众参与度低。许多政策制定脱离实际,群众缺乏知情权、表达权;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。部分项目存在‘走过场’现象,缺乏有效跟踪评估。”
这番话在会场上引起不小震动。有干部私下议论:“这位朱主任胆子不小,敢当着巡视组的面提问题。”
会议结束后,一位巡视组成员特意留下与他交流:“朱主任,您刚才讲的问题很有代表性。我们这次来,就是想听听一线的真实声音。”
朱远航点头:“只要能让上面听到实情,我们的努力就没白费。”
然而,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。几天后,调研团队接到通知,要求提供一份关于当地某扶贫项目的详细报告。该项目曾因资金挪用问题被群众举报,但相关部门一直未予公开回应。
“这个项目我们确实了解过一些情况。”张文斌皱眉道,“但涉及多个部门,牵扯复杂,不好轻易下结论。”
朱远航沉吟片刻,道:“我们必须实事求是。如果只是避重就轻,那等于掩盖问题。但如果全面揭露,又可能影响当地稳定。”
最终,他决定亲自带队深入调查。他们走访了项目受益户、村干部、工程承包商,甚至找到当初负责审批的财政局工作人员。经过三天高强度核查,终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。
报告显示:该项目原计划修建一条通村公路,预算1200万元,实际拨款800万元,其中400万元用于支付前期征地补偿,剩余资金至今去向不明。而公路建设仅完成30%,村民怨声载道。
“这不是个别问题,而是系统性漏洞。”朱远航在内部会议上强调,“我们需要建立更透明的资金监管机制,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真正落到百姓头上。”
这份报告经研究中心上报后,很快引起了高层关注。巡视组随即介入调查,并约谈相关责任人。与此同时,地方政府也开始自查自纠,对涉事人员作出处理。
风波过后,朱远航并未松懈。他意识到,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制度设计,更需要执行层面的保障。于是,他提出推动“阳光政务”平台建设,将所有民生项目纳入统一监管系统,实现从立项、审批、施工到验收的全流程公开。
“老百姓有权知道钱是怎么花的。”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,“只有信息公开透明,才能减少腐败空间,增强政府公信力。”
这一建议得到了广泛支持,并迅速在多个试点县市推广。例如,在青海黄南州同仁县,当地通过“阳光政务”平台公示了全县36个扶贫项目进展,群众可随时查询资金流向,极大提升了满意度。
与此同时,朱远航还推动建立了“群众监督员”制度。每个行政村选出1-2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或村民代表,组成监督小组,定期检查村级事务,并向乡镇党委汇报。
“以前总觉得监督是上级的事,现在发现,群众才是最有力的监督者。”一位担任监督员的藏族老支书感慨道。
这些举措初见成效,但朱远航深知,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工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他开始思考如何将经验上升为制度,形成可持续的治理模式。
有一次,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一次座谈会上,一位年轻干部提问:“朱主任,我们在推进治理创新过程中,常常遇到人才短缺的问题,特别是懂双语、熟悉本地文化的干部更少,怎么办?”
朱远航回答:“这个问题很现实。我的建议是两条腿走路:一方面加强本土人才培养,比如通过‘千名乡村治理骨干培养计划’,选拔优秀青年到内地高校进修;另一方面,可以探索‘柔性引进’机制,吸引退休教师、退伍军人、返乡创业者等群体参与村级事务管理。”
他还举了一个例子:“在云南怒江州福贡县,有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,利用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山货,带动了全村增收。后来,村里推选他担任村委会副主任,专门负责产业发展。这种做法值得借鉴。”
座谈会结束后,那位干部专门找到朱远航:“我以前总觉得治理就是开会、发文件,现在才知道,治理其实是一种服务,一种责任。”
朱远航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只要你心里装着群众,群众自然会信任你。”
夜幕降临,朱远航坐在宾馆窗前,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雪山,思绪万千。他知道,自己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,但他也更加坚定??治理现代化的核心,不是权力的集中,而是人心的凝聚。
他打开笔记本,写下这样一句话:
“治理的最高境界,是让群众成为主角。”
月光洒在纸页上,映出一行清晰的字迹,仿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。
调研工作仍在继续,朱远航的脚步从未停歇。他相信,只要始终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理念,治理现代化的道路,终将越走越宽广。
朱远航的调研行程紧锣密鼓,每到一个地方,他都坚持深入基层,走村入户。在西北民族地区的第二站,他来到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玛多县。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,氧气稀薄,气候恶劣,常年风雪交加。
“这里的条件太艰苦了。”随行的一位年轻研究员忍不住感叹,“别说群众了,连我们这些来调研的人都觉得吃不消。”
朱远航没有说话,只是默默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防寒服,然后深吸一口气,带领团队踏上了前往牧区的道路。
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一个名叫扎西沟的牧民定居点。由于地处偏远,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,通信信号微弱,交通极为不便。朱远航一行人乘坐越野车颠簸了近四个小时,才终于抵达目的地。
刚一下车,冷风便扑面而来,夹杂着细碎的雪花。几位牧民早已等候多时,热情地将他们迎入帐篷。朱远航脱下厚重的羽绒服,露出里面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衬衫??那是他在基层调研时常穿的衣服,既朴素又实用。
“你们从北京来?”一位年长的牧民用藏语问道,眼神中带着些许好奇和警惕。
朱远航点点头,示意翻译帮忙沟通:“是的,我们是来了解大家的生活情况,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。”
老人沉吟片刻,缓缓开口:“我们的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,最近的学校在四十公里外;看病更是难上加难,最远要跑到州府,一趟就要两天。还有冬天取暖,靠烧牛粪,屋里温度很低……”
朱远航一边听,一边认真记录。他的笔记本已经翻到了最后几页,纸张被风吹得哗哗作响。
“我们会把这些情况带回去,争取尽快协调解决。”他说,“同时,我们也想听听你们对治理工作的看法,有什么建议都可以提。”
这句话似乎触动了现场的气氛,原本沉默的牧民们开始纷纷发言。有人提到草场划分不合理,导致邻里之间常有纠纷;也有人反映扶贫资金发放不透明,存在“暗箱操作”的现象。
朱远航耐心倾听,并不时插话询问细节。他深知,在这样高寒、封闭的环境中,群众的需求往往被忽视,而治理工作如果脱离实际,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。
“治理的关键在于精准。”他对身边的干部说,“我们必须因地制宜,不能照搬内地的做法。比如在这里,我们要优先解决教育、医疗、取暖等基本民生问题,然后再谈发展。”
当晚,朱远航召集团队成员开会,梳理当天收集到的信息,并初步拟定了一份《关于高寒牧区治理改革试点的建议方案》。他提出,应设立“高寒地区专项治理基金”,用于改善基础设施、优化公共服务;同时,推动建立“双语治理队伍”,确保政策传达无误、执行有效。
“语言不通、文化差异,这是我们在民族地区推进治理现代化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。”他说,“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,再好的政策也只能停留在纸上。”
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,窗外风雪呼啸,帐篷内却灯火通明。朱远航坐在角落里,低头写着什么,神情专注。
第二天一早,他带着团队继续走访其他牧户。这一次,他特意换上了当地牧民送给他的一件藏袍,以示尊重和融入。果然,这一举动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,交流也变得顺畅起来。
中午时分,他们在一处牧民家中用餐。主人端出热腾腾的酥油茶和糌粑,朱远航接过碗,轻轻吹了口气,一口喝下。
“味道不错。”他笑着点头,“比我上次在拉萨喝的还地道。”
众人哄笑,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。
饭后,朱远航拉着几位牧民代表,详细讲解了国家关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最新政策,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。
“你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。”他说,“治理不是政府单方面的命令,而是大家一起商量着办的事。”
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人。一位年轻的牧民代表激动地说:“朱主任,您说得对。我们愿意配合政府,但希望政策能真正落地,不要变成空头支票。”
朱远航郑重地点头:“我向你保证,只要是我们承诺的事情,一定会尽力去办。”
临别时,那位老人紧紧握住他的手,眼里泛着泪光:“谢谢您能来,我们相信政府,相信您。”
朱远航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雪山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。他知道,治理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平坦,但只要始终坚持初心,脚踏实地,就一定能够走得更远。
他打开笔记本,写下这样一句话:
“治理,不只是制度的设计,更是人心的回归。”
月光洒在纸页上,映出一行清晰的字迹,仿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