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91书院】 91shuyuan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郭钟握着腰间的刀,盯着张龙的手,心说:大哥啊,别犹豫了,动手吧。
可张龙又看了看那大汉,总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,而另一位站着的人,一双秀气的眸子也带着逼人的寒意,垂着的双手似乎捏着什么东西。
娘的,这家伙到底是什么身份,身边竟还有这般悍勇之辈护着?
张龙犹豫再三,放下了酒碗,沉声道:“张兄弟,你所言没错,布政使司、都司,确实有人串通一气,联手走私!只不过??大家赌上了自己的脑袋,可没一个人是为了......
朱承志将密信收入袖中,转身对王守仁道:“你立刻启程南下,务必在李玄真动手之前掌握他的具体动向。”
王守仁拱手应命:“属下这就出发。”
朱承志点头,目送他离去。待房门合上,他独自站在窗前,目光沉静如水。他知道,自己已无法再置身事外。
……
杭州城郊,一处隐秘的宅院内。
李玄真端坐于案前,手中执笔,在纸上缓缓写下几个字:**“兵不厌诈,谋定而后动。”**
幽兰站在一旁,低声问道:“先生,您真的决定以武力逼宫?”
李玄真抬头看向她,眼中闪过一抹深意:“不是逼宫,是破局。”
幽兰皱眉:“可若真如此,太子那边未必能接得住。朝廷不会坐视不理,朱承志更不会善罢甘休。”
李玄真轻轻放下笔,语气平静:“我早已料到这一战不可避免。朱承志聪明,但他太谨慎。他以为只要等,就能看清一切,却不知,有些时候,等待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。”
幽兰沉默片刻,终是叹息:“那殿下呢?他真的准备好了吗?”
李玄真微微一笑:“他已经做出了选择。”
……
京城东宫。
朱瞻基独自坐在书房内,手中握着一封未拆封的密信。那是昨夜由一名神秘人送来的,信封上只写着一个字:**“行。”**
他知道,这是李玄真的回信。
他缓缓拆开信纸,只见上面写着一句话:
**“莲未凋,灯未灭,棋未终。”**
朱瞻基凝视良久,终于轻声自语:“是时候了。”
他起身走到窗前,望着远处的皇宫,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。他知道,自己即将踏上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。
……
三日后,朱承志收到王守仁从江南传来的密报。
**“李玄真已秘密召集旧部,极有可能在半月内行动。”**
朱承志看完密报,神色凝重。他立刻召见赵烈:“立即调动京营,加强东宫与乾清宫的守卫。同时,派人密切监视太子的一举一动。”
赵烈领命而去。
朱承志独自坐在书房内,望着窗外的夜色,心中思绪万千。他知道,这场风暴已经逼近,而他必须做出抉择。
……
数日后,京城突降暴雨。
雨幕之中,一道身影悄然潜入东宫。
朱瞻基正在书房内等候,听到脚步声,缓缓抬头。
来者正是幽兰。
“李先生让我带话给殿下。”幽兰低声道,“他说,时机已至,请殿下做好准备。”
朱瞻基眼神微动:“他要做什么?”
幽兰顿了顿,才缓缓开口:“他要在陛下寿辰之日,发动兵变。”
朱瞻基瞳孔一缩:“寿辰之日?”
幽兰点头:“是的。届时,朝臣齐聚,锦衣卫也最松懈。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。”
朱瞻基沉默片刻,终是缓缓开口:“我知道了。”
幽兰深深看了他一眼,便悄然退去。
……
当夜,朱承志接到密探回报:**“太子深夜召见一名神秘女子,身份尚未查明。”**
朱承志眉头紧锁,立刻下令:“查清那名女子的身份,务必在明日天亮前给我答复。”
不久之后,密探再次送来情报:**“那名女子极有可能是李玄真的心腹??幽兰。”**
朱承志心中一震,随即迅速下令:“封锁东宫,任何人不得出入。”
然而,就在他下达命令的同时,东宫之内,朱瞻基已悄然取出一枚玉佩,交予身边的心腹太监。
“送去江南。”他低声吩咐,“告诉李先生,我答应他。”
太监接过玉佩,连夜出宫,消失在雨幕之中。
……
五日后,江南传来急报:**“李玄真率众攻占苏州,切断南北漕运,并发布檄文,宣称‘大明病入膏肓,唯有变革方可救国’。”**
朱棣震怒,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对策。
朱承志被紧急召入乾清宫。
“朱承志!”朱棣厉声质问,“这就是你说的‘无实质证据’?”
朱承志跪地叩首:“回陛下,臣并未预料到李玄真会在此时发动兵变。但臣可以保证,太子并未参与其中。”
朱棣冷笑一声:“你倒是忠心耿耿,可朕需要的是事实,不是忠诚!”
朱承志抬起头,目光坚定:“陛下,臣所言句句属实。太子确实未曾参与此次兵变,但他是否知情,臣不敢妄断。”
朱棣沉默片刻,终是挥手:“罢了,此事暂且搁置。你即刻前往江南,务必在一个月内平定叛乱。”
朱承志拱手:“臣遵旨。”
……
当夜,朱承志回到府中,立刻召集王守仁与赵烈。
“我要亲自南下。”他对二人说道,“你们留下,务必保护好太子。”
王守仁皱眉:“大人,您不怀疑太子了吗?”
朱承志淡淡一笑:“我从未真正相信过谁,但我相信,太子此刻还未完全倒向李玄真。”
赵烈担忧道:“可若他在您离开后做出什么决定……”
朱承志打断他的话:“那就让他做出自己的决定。无论如何,我都必须亲自去一趟江南。”
王守仁与赵烈对视一眼,最终还是点头答应。
……
七日后,朱承志抵达江南。
他并未直接进入战场,而是先去了苏州城外的一座寺庙。
那里,正关押着一位关键人物??**刘廷章之子刘文远**。
朱承志走入囚室,看着眼前这个满脸愤怒的年轻人,缓缓开口:“告诉我,李玄真到底想要什么?”
刘文远冷哼一声:“你想知道?那你得问问你自己,当初为何要放过他!”
朱承志目光一沉:“我没有放过他,我只是选择了等待。”
刘文远冷笑:“等待?你以为你能等到真相?可你有没有想过,真相早就被他掩盖了?”
朱承志静静地看着他,许久才缓缓开口:“告诉我,你父亲临死前,是不是见过李玄真?”
刘文远神色一变,但终究没有否认。
朱承志心中已然明了。他站起身来,对身旁的赵烈说道:“放了他。”
赵烈惊愕:“大人,此人可是叛军余党!”
朱承志淡淡道:“他只是一个可怜人。真正的敌人,还在前方等着我们。”
……
十日后,朱承志率军围困苏州。
李玄真亲自登城指挥,面对朱承志的大军,毫不畏惧。
两人隔着城墙遥遥对望。
朱承志高声喊道:“李先生,你可知今日之举,已是死罪?”
李玄真微笑回应:“若能唤醒沉睡的大明,死又何惧?”
朱承志沉默片刻,终是缓缓开口:“那你告诉我,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?”
李玄真目光深远:“我要让大明重新焕发生机,不再受制于腐朽的制度与权贵的压迫。”
朱承志看着他,良久才道:“可你有没有想过,真正的变革,未必需要流血?”
李玄真摇头:“有些血,注定要流。”
朱承志叹了口气:“既然如此,那就让我们看看,谁才是真正的救世之人。”
……
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。
最终,朱承志成功攻破苏州城,李玄真被捕。
然而,在审讯过程中,李玄真始终闭口不言,只留下一句话:
**“莲未凋,灯未灭。”**
朱承志看着他,久久未曾言语。他知道,这句话背后,隐藏着更深的秘密。
……
半个月后,朱承志带着李玄真返回京城。
当他踏入乾清宫时,朱棣亲自迎接。
“你做得很好。”皇帝难得露出一丝赞许,“李玄真已被擒,叛乱平息,大明得以安稳。”
朱承志却只是淡淡一笑:“陛下,或许真正的风暴,才刚刚开始。”
朱棣皱眉:“什么意思?”
朱承志缓缓取出一封信,递上前:“这是李玄真在狱中写下的遗书。”
朱棣展开信纸,只见上面写着一句话:
**“愿为大明,赴汤蹈火。”**
朱棣脸色微变,抬头看向朱承志:“这……是他写的?”
朱承志点头:“是的。而且,他还留了一句话给我。”
朱棣追问:“什么话?”
朱承志缓缓开口:“他说,真正的变革,才刚刚开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