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91书院】 91shuyuan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大宝接回左明月后,回到了研究所,俩人躲进了空间,只留着意识在外面监视的整个研究所,他们这边在空间里过得很悠闲,
可是石云正面临着生死危机,天黑了以后,谷春芬突然闯进了石云住的小院,她冲着石云冷笑一声,
“梅姨要你现在过去,她给你介绍一位同事,这位同事姓严,是从总部来的,相信…你一定会认识吧?”
石云心里咯噔一下,她怎么会认识?时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,但是脑子里不停的在想对策,她转身说道,
“好的,......
南锣鼓巷的秋天来得格外早,树叶还未完全泛黄,风中已带着一丝凉意。王秀兰坐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,手里拿着一本新出版的书??《李振国口述历史》。这是林淑芬与出版社联合整理的一部访谈录,收录了李振国生前接受过的所有采访、讲稿以及部分未公开的手记。
她一页页翻着,目光停留在某一段话上:
“我这一生,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但我始终记得一句话:‘活着,就要记住那些死去的人。’”
王秀兰轻轻合上书,眼角湿润。她抬头望向院墙外那棵老柳树,枝条随风摇曳,仿佛也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
这天傍晚,孙子放学回来,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进了院子:“奶奶,我们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,题目是‘我最敬佩的人’。”他一边说着,一边把书包甩到椅子上,“我想写爷爷。”
王秀兰笑了笑:“那你打算怎么写?”
孙子认真地说:“我要写爷爷是怎么从战场上活下来的,又是怎么在这条街上生活一辈子的。还有,他是怎么写出那么多人喜欢的书的。”
王秀兰点点头,轻声道:“你爷爷啊,一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可他的故事,却让很多人记住了那个年代。”
孙子似懂非懂地看着她:“奶奶,你觉得爷爷幸福吗?”
王秀兰沉默了一会儿,缓缓点头:“他这一生,虽然吃了不少苦,但他心里有信仰,有家,有你我。他走的时候,脸上带着笑,你说,他能不幸福吗?”
孙子想了想,郑重其事地点点头:“那我也要像爷爷一样,做一个值得别人记住的人。”
王秀兰看着眼前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,忽然觉得心里一阵温暖。她知道,李振国的精神,正在通过这些年轻人继续传承下去。
……
初夏时节,南锣鼓巷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。他们是一群大学生,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系学生。他们在学校里读到了李振国的书,被深深打动,决定来实地探访这位老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。
他们站在李家老院子门口,望着斑驳的红砖墙,低声交谈着。
“听说李老晚年就住在这里,直到去世。”一个女生轻声说道。
“他的一生真的很传奇。”另一个男生感叹道,“从战场归来,默默无闻地生活了几十年,最后用笔记录下那段历史。”
带队的教授站在一旁,听着学生们的话,点了点头:“李老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英雄,不是靠轰轰烈烈的事迹,而是靠内心的坚持和信念。”
他们走进院子时,王秀兰正坐在槐树下择菜。看到这群年轻人,她微微一笑:“你们是来看李振国的吧?”
一位女生走上前,有些激动地说:“是的,阿姨,我们是看了李老的书才来的。我们想更深入了解他的生活。”
王秀兰放下手中的菜篮子,示意他们坐下:“那就坐这儿聊聊吧。”
她一边摘豆角,一边给他们讲述李振国年轻时的故事??如何参军、如何负伤、如何回到北京、如何在这条老街上安顿下来,又如何在晚年提笔写作,记录下那些尘封的记忆。
学生们听得入神,有的甚至掏出笔记本开始记录。当听到李振国临终前仍念叨着战友的名字时,几个女生已经忍不住红了眼眶。
“李老真的太伟大了。”一个男生感慨道,“他没有选择隐姓埋名,而是用自己的方式,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。”
王秀兰看着这群年轻人,眼中闪过一丝欣慰:“你们愿意来听他的故事,是他最大的心愿。”
日子一天天过去,南锣鼓巷依旧安静如常。只是偶尔会有人来到这里,或拍照,或写文章,或只是静静地坐在院子里,感受那段岁月的气息。
有一天,王秀兰在收拾房间时,发现了一个旧木箱。箱子不大,却沉甸甸的。她打开一看,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几本泛黄的笔记本,还有一些老照片。
她小心翼翼地翻开其中一本,里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字。有些是李振国当年写的战地笔记,有些则是他在医院里躺着时随手记下的片段。
她在一张夹在笔记本里的纸上,看到了一行熟悉的字迹:
“若有机会,我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。”
王秀兰的手指轻轻抚过那行字,泪水无声滑落。她终于明白,李振国为何一直坚持写作,哪怕身体虚弱,也要一笔一画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。
那天晚上,她将这些笔记本交给了林淑芬,并叮嘱道:“这些都是他留给我们的东西,一定要好好保存。”
林淑芬接过木箱,重重地点了点头:“我会的。这些文字,不该被遗忘。”
几年后,一部以李振国为主角的纪录片电影在全国上映。影片真实还原了他的一生,从战火纷飞的年代,到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,再到他晚年的写作与思考。
许多观众看完后感动落泪。有人留言说:“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,平凡而伟大。”
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话题:“寻找身边的李振国”,鼓励大家记录下自己身边经历过战争、为新中国奋斗过的老人们的故事。
王秀兰坐在电视机前,看着新闻报道中不断出现的关于李振国的消息,心中五味杂陈。她知道,丈夫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,但他的精神,却通过这些文字、影像,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。
窗外,槐花依旧盛开,微风吹过,花瓣纷纷扬扬落下,如同当年战场上飘落的雪花。
属于他们的时代,已然落幕。
而新的篇章,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。
……
时光流转,转眼间,南锣鼓巷迎来了又一个春天。街道两旁的槐树抽出了新芽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清香。游客们三三两两地走过,有人驻足拍照,有人低声谈论着这条街背后的故事。
王秀兰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,但她依然每天坐在院子里,晒太阳、看报、回忆往事。她的记忆里,李振国的身影从未模糊,反而随着岁月的沉淀,愈发清晰。
这一天,她接到了一个电话,是林淑芬打来的。
“秀兰姐,”电话那头传来林淑芬略显激动的声音,“国家档案馆想收藏李老的遗物,包括那些手稿、日记、照片……他们说这是宝贵的历史资料,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。”
王秀兰握着听筒,沉默了好一会儿,才缓缓开口:“我知道了……你安排吧,只要这些东西能继续流传下去就好。”
挂断电话后,她走到书房,打开了那个陪伴她多年的木柜。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李振国留下的每一件物品,每一本书、每一封信、每一张照片,都像是时光凝固的见证。
她拿起一张泛黄的照片,那是李振国年轻时穿着军装的样子,英姿飒爽,眼神坚定。她轻轻摩挲着照片边缘,嘴角浮现出一丝微笑。
“老头子,你的愿望,总算实现了。”
她缓缓起身,走到窗边,望着院子里那棵老槐树。阳光透过枝叶洒落在地上,斑驳陆离,如同岁月留下的痕迹。
她忽然想起多年前的一个夜晚,李振国躺在病床上,拉着她的手,轻声说:“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,你就替我看看这个世界,看看我们曾一起走过的路。”
如今,她做到了。
她不仅替他看了这个世界,还把他的故事告诉了无数人。
夜幕降临,院子里的灯亮了起来,微风吹过,带来远处槐花的香气。王秀兰闭上眼睛,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李振国低沉而温柔的声音:
“活着,就要记住那些死去的人。”
她轻轻点头,低声呢喃:“我记得,我们都记得。”
南锣鼓巷的夜晚静悄悄的,只有风穿过老房子的缝隙,发出轻微的呜咽声。那声音,像极了当年战场上呼啸的子弹,也像极了岁月深处,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思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