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91书院】 91shuyuan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五十一章她到底是醉了,还是没醉啊?
他稍稍用了一点力,将她的手从自己脸上拉了下来,握在掌心。
她的手很软,也很热。
“好了,先下车,我扶你上去。”傅锦年温和的说道。
他松开她的手,推开车门下了车,然后绕到副驾驶座,打开了车门。
“下来吧。”
沈卿宁没有立刻动作,只是依旧坐在车里,侧着头,一瞬不瞬地盯着他。
那眼神,专注得有些过分。
傅锦年被她看得莫名其妙,心里甚至升起一丝荒谬的紧张。
他伸出手,想要扶她,但又觉得此刻的氛围有些怪异。
“看什么?”他忍不住问,声音比平时多了一丝沙哑。
沈卿宁还是不说话,只是盯着他。
那目光从他的眉眼,滑到他的鼻梁,再到他紧抿的薄唇。
傅锦年被她看得浑身不自在,却又鬼使神差地没有避开,就那么任由她看着。
就在傅锦年以为她会一直这么看到天亮的时候,沈卿宁突然动了。
她扶着车门,有些踉跄地站起身。
傅锦年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扶她。
但沈卿宁并没有借他的力站稳,而是做出了一个让他始料未及的动作。
她微微踮起了脚尖,揉软的身体毫无预兆地朝他倾了过来。
傅锦年只觉得脸颊一热,一个揉软湿闰的触感蜻蜓点水般地落在了他的侧脸上。
温香软玉,带着一丝清甜的酒气。
他整个人都僵住了,大脑有一瞬间的空白。
那触感一触即分。
沈卿宁吻完之后,脸上红晕更甚,连耳朵根都红透了。
她甚至不敢看傅锦年的反应,低着头,转身就摇摇晃晃地朝公寓楼门口跑去,脚步虚浮。
傅锦年还保持着微微前倾的姿势,手还停在半空中,想要扶她的动作凝固住了。
脸颊上,似乎还残留着她唇瓣揉软的温度和淡淡的香气。
他下意识地抬手,摸了摸被她亲过的地方,指尖触到的皮肤有些发烫。
直到沈卿宁那摇摇晃晃的身影消失在楼道口,傅锦年才像是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。
他看着空荡荡的楼道口,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,过了好几秒,才发出一声低低的的轻笑。
“呵……”
……她到底是醉了,还是没醉啊?
回到公寓,傅锦年将车停好,站在楼道口,脸颊上的温度仿佛还没完全散去。
脸颊上被她吻过的地方,余温未散。
他抬手,指尖无意识地碰了碰。沈卿宁醉酒时那张带着几分控诉的小脸,还有最后落下的那个吻,在脑海里一晃而过。
一个吻,竟然让他有些心神不宁。
这种感觉,陌生得很。
他很快将这些纷乱的念头压了下去,明天的人工心脏发布会至关重要,不能有半点差池。
傅锦年深吸口气,恢复了平日的清冷模样,快步走进公寓。
熬夜整理完所有数据和演示文稿,窗外天色已经透出鱼肚白。
傅锦年只合眼了不到两个钟头,便起身洗漱,换上一套笔挺的黑色西装。
镜子里的男人面容清减,眉宇间倦色难掩。
上午九点,发布会准时启幕。
会场里黑压压一片,国内外数十家媒体的镜头齐刷刷对准了主席台。
在闪光灯的交织中,傅锦年迈着沉稳的步子走上台。他是今天的主角,“启明一号”人工心脏的主要研发者和项目负责人。
背景大屏幕上,“启明一号”的标志分外醒目。
傅锦年立于讲台后,视线在台下扫过,掠过那些熟悉的面孔。
白宴青今天穿了身深色高定西装,头发梳得一丝不苟,派头十足。
傅锦年收回视线,开口讲述道:“大家好,我是傅锦年,“启明一号”的项目负责人......”
他条理清晰地讲述了“启明一号”从立项、攻坚到临床试验的整个历程。
台下不时响起掌声,现场气氛专业而投入。一切都按部就班,直到自由提问环节。
一个穿着普通,戴黑框眼镜的男人突然举手,神色间带着几分急切与不安。
主持人示意他发言。
“傅教授,您好!我……我是《都市生活报》的记者。”
“我最近接到爆料,有患者家属声称,他们的亲人在植入‘启明一号’后,发生了……发生了心脏骤停!”
这话一出,全场鸦雀无声。
无数镜头对准傅锦年,快门声响成一片,捕捉着这一刻的凝滞。
傅锦年背脊倏然绷紧。
怎么可能?
“启明一号”经过了最严苛的临床前与临床试验,所有数据均表明其安全性和稳定性,绝无可能出现这种严重并发症!
这记者分明是信口雌黄,恶意中伤!
可这是发布会,万众瞩目。
一旦处理不当,谣言不仅会摧毁项目团队数年的心血,更会重创公众对这项救命技术的信心。
他必须稳住。
会场的气氛瞬间由热烈转为凝重。
后排,白宴青慢条斯理地调整了一下领带的温莎结,镜片后的眼睛里,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。
成了。
他花五十万买通的这个写手,果然没白费。
手中那份所谓的“患者证词”,是他找人伪造的,虽然经不起细究,但在这种场合突然抛出,足以掀起轩然大-波,给“启明一号”泼足脏水。
只要舆论一起,傅锦年休想全身而退!
傅锦年并未立刻作答,他只是平静地看着那个记者。
他没开口,但那股无形的压力,却让提问的记者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。
短暂的静默后,傅锦年开口:“这位记者先生,感谢您的提问。不过,在您提出如此严重的指控前,是否对您口中的‘患者’情况,进行过严谨核实?”
他稍作停顿,转向助理:“小王,把我们的临床试验数据库,同步到大屏幕。”
大屏幕上的演示文稿瞬间切换,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界面展现在众人面前。
密密麻麻的数据与曲线图,铺满了整个屏幕。
“‘启明一号’在正式发布前,经历了严谨的临床试验。”
傅锦年指着屏幕上的数据,“我们共计完成了三百二十七例植入手术。在此过程中,确实出现了三例患者术后免疫高敏反应,但这并非技术缺陷,而是个体差异造成的免疫排异。”
大屏幕上,适时弹出了这三例患者的基因检测报告、治疗记录,以及他们最新的健康评估数据,包括各项生理指标和复查影像,清晰显示他们均已度过危险期,正在康复之中。
“至于您提到的心脏骤停……”傅锦年看向那名记者,“可否请您提供那位‘患者’的具体信息,以便我们核查?”
“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安全,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术前免疫筛查方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