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91书院】 91shuyuan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朱皇帝的话并没有说得太明白,但是李善长和刘伯温却直接秒懂。
以后不必担心宁阳系的官老爷们会抱团,因为十几所大学甚至几十所大学,天然的就是十几个乃至于几十个山头。
乡党,同窗,这两种关系会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新派系。
至于国子监?
朱皇帝既然没有提起国子监这三个字,那就说明这些大学要么是以国子监为底子,要么就是直接兼并了国子监。
略微给李善长和刘伯温提了个醒,朱皇帝又继续说道:“七千万两的白银,不可能全放到社学和县学上面。咱倒是有一个想法,你俩替咱参考参考?”
朱皇帝再次屈起手指,慢慢敲了敲桌子,说道:“就像善长先生刚刚说的那样儿,这七千万两白银,可以说是登州舰队给咱大明挣回来的。”
“所以,船厂肯定是要增建几处的,善长先生回头跟工部和户部都商量商量,看看怎么把这个事儿给弄起来。”
“还有就是社学和县学,这两个同样也得花钱。”
“但是不能直接按照州县去平分。”
“毕竟每个州县所辖村社有多有少,每个村社的百姓数量也是有多有少。”
“咱们就按照五十户为一社来算,一个社里建一所社学,回头让各个县把要建的社学数量报上来,工部和礼部还有御史台衙门派人去核查一遍,然后国库拨钱。”
“县学和府学的话,先按照每县两所县学,每府一所府学的标准来办。”
“再然后就是社学和县学生员们的衣食、书本、笔墨,剩下的那些钱,应该足以覆盖,而且还略有盈余。”
几乎是一瞬间,李善长就算出了几个数字。
整个大明现在有七千多万的丁口,换算下来大概就是一千五百多万户到两千万户之间。
取最大值两千万户,再按照每五十户为一社来计算,大概就是四十万所社学。
一所社学,建设方面的费用其实很低,可能连十贯钱都用不到,真正的大头反而在于朱皇帝所说的衣食、书本、笔墨的费用。
两千万户人家,起码得有一千万的适龄生员吧?
再按照每个生员每年花费五贯钱的衣食、书本和笔墨费用,这就得花出去五千万贯。
所以,现在的情况就是增设船厂大概要花费两百万,广建社学要花掉差不多四百万,而花到生员身上的足足有五千万,整个七千万两白银的息子钱,算来算去竟然只剩下一千四百万两?
不对。
还有县学和府学。
县学和府学的标准一定是高于社学的,相应要承担的花费也更多。
即便现在每个县都已经有一所县学,朝廷只需要承担新建县学的费用,也足足有一千多所县学。
再按照每所县学一百贯钱的建设费用来算,这又是十万贯。
要是再加上县学生员的衣食、书本和笔墨花销,可能又得花去两百万贯左右。
府学呢?
所以,最后剩下的可能只有一千万贯不到?
从七千万两白银,直接缩水到不足一千万,李善长只感觉自己的心尖子都在滴血。
疼,太他娘的疼了!
李善长越想越是心疼,忍不住向着朱皇帝拱手拜道:“上位,光是这方面的花费,差不多就得有个五千万贯,甚至可能都不够。”
朱皇帝却丝毫没管李善长是如何心疼,反而笑眯眯的敲了敲桌子,说道:“正所谓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”
“这是那个狗东西只给咱弄回来七千万两,要是他给咱弄出来七万万两,咱敢花万万两在教育上。”
“咱就一句话,无论花费多少钱财在教育上,咱都不嫌多,咱不怕大明的读书人太多,只会嫌大明的读书人太少。”
李善长和刘伯温不太想搭理朱皇帝。
只?
凭空多出来七千万两,你朱重八居然说是“只弄回来七千万两”?
我呸!
朱皇帝又继续说道:“最后剩下的银两,不管有多少,咱都打算把他们分作三份来用。”
“第一份用来推进常平仓和预备仓,继续多建预备仓,多多购买存储粮食以备灾年。”
“正所谓民以食为天,老百姓手里有粮食,知道朝廷有给他们备下的粮食,在面对灾年的时候才能做到心里不慌。”
何止于此?
更加重要的是,老百姓知道朝廷有给他们备下的粮食,不仅仅只是在面对灾年的时候心里不慌,更多的还是一旦面对叛乱、外敌,老百姓们会因为这些粮食而站出来。
“第二份,就用来推进压水机。”
“水患只能靠疏浚河道来慢慢治理,干旱却能靠着压水机立竿见影。”
“至于说这第三份么……”朱皇帝笑了笑,说道:“咱打算全都拨给登州大学。”
随着朱皇帝的话音落下,李善长和刘伯温当即都愣住了。
差不多一千万贯的钱财,拿出三百万来搞常平仓可以理解,拿出三百万来推广压水机也能理解。
关键是直接拨给登州大学三百万贯?
那他娘的可是三百万贯,都顶得上一成的国库了!
你朱重八可真是够大方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