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91书院】 91shuyuan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4章敌后战场的重要性(下)(第1/2页)
他们将日军的“后方”变成了烽火连天的“前线”,迫使日军不得不将大量精锐部队分散在广袤的占领区进行徒劳的“治安战”,从而极大地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,拖住了日军继续推进的后腿。
是他们,打断了那延续了千年的、一旦正面战场失利便万劫不复的可怕循环。
是他们,在这至暗时刻,为这个民族强行续上了一口元气。
想通了这一节,顾家生倒吸了一口凉气,胸中翻涌着的是对历史规律的敬畏,以及对创造这一奇迹的“那一边”及其武装力量,发自内心的由衷钦佩。
此乃,真正的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!
当然,这其实并不全面,这个古今对比还是有失偏颇的。
古代冷兵器战争的后勤体系,与近现代热武器战争的补给需求,其复杂性和压力不可同日而语。
这一点,不得不承认。
确实,一支现代军队消耗的钢铁、石油、药品、零件等都是古代军队无法想象的。
那我们便抛开那些复杂的军械补给,单论最基础、最核心的一项:粮食问题。
民以食为天,军无粮则散。这是放之古今皆准的铁律。而且,必须看到的是,民国时期,得益于红薯、玉米、土豆等作物的广泛种植,华夏大地的食物种类和总产量,是远远超越宋、明时期的。按理说,在这片土地上获取食物,应该比古代更容易。
现在问题来了,为什么到了战争后期,装备精良、控制着主要产粮区和交通线的日军,连他们的士兵都常常吃不饱饭,甚至要靠‘现地自活’(就地筹措)来勉强维持呢?
这不就恰恰证明了,敌后战场的工作,取得了何等惊人的成效吗?
日军控制着城市和交通线,看似掌控了一切。但八路军和新四军,却在广袤的农村扎下了根。他们通过深入群众工作,将千千万万的农民组织了起来。
这种组织,不仅仅是参军打仗,更体现在经济斗争的方方面面。他们建立民兵、游击队,保卫春耕秋收;他们发动群众坚壁清野,让日军下乡抢粮时往往空手而归;他们甚至在根据地内部推行合理负担、减租减息,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保证了根据地的粮食自给……
这一切的一切都死死扼住了日军的后勤咽喉。
日军虽然占领了“土地”,却未能有效控制“土地”上产出的“粮食”。他们那套依托点和线、通过伪政权征粮的体系,在八路军发动起来的“汪洋大海”面前,变得千疮百孔,效率低下。
“这就是答案啊……”
顾家生喃喃自语。
第五军此刻面临的困境,在八路军那里,是被提升到了“生存与毁灭”的战略高度来应对的。
他们不是在简单地“筹措军饷”,而是在进行一场彻底的社会动员和经济斗争。他们从人民中来,到人民中去,将自身的生存与人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,从而获得了近乎无限的韧性和生命力。
想到这里,顾家生对那位伟人的钦佩之情更深了。
“这些‘大学问’,核心恐怕不是‘搞钱’的技术,而是‘搞人心’的艺术啊……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4章敌后战场的重要性(下)(第2/2页)
“要不……找个由头去‘取取经’?”
顾家生的眼中,亮起了一丝光芒。那不仅仅是解决第五军粮饷困境的希望,更夹杂着一种跨越立场、对真正强者和智慧的本能向往。
事实证明,只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结合,才能最终赢得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。
这个在后世被总结出的真理,在这个时代却需要无数人以生命和信念去摸索、实践。
而对于顾家生来说,他是拥有上帝视角存在的,来自后世的他是知道历史最终走向的。
他知道哪条船最终能驶向光明的彼岸。如果有可能的话,他当然想“上船”,提前登上那艘注定胜利的大船,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前途,更是为了能更快地、更直接地为他深爱的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可是老头子那一边……
顾家生得承认,老头子虽然有着诸多缺点——专横、独裁、刚愎、多疑、喜欢微操,有时甚至是迂腐,其麾下的派系更是倾轧不断,腐败滋生。但就冲着他抗日这个点,顾家生就认他。
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,这位名义上的领袖毕竟没有投降,撑起了正面战场的脊梁,无数将士在他的号令下(无论这号令是否正确)血洒疆场。仅凭这一点,顾家生就认为“老头子”对华夏是有贡献存在的。
“怪只怪他命不好,遇到了五千年难出的伟人……”
顾家生时常在自己一人时发出感慨。那是一种“既生瑜,何生亮”的感慨,这是时代巨轮下个人命运的渺小写照。
他知道,老头子所代表的阶级,终将在与那个拥有磅礴生命力、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力量面前会一败涂地。
然而,理智的分析终究无法完全取代情感的牵绊。这段时间以来,“老头子”对自己的关怀和照顾他都看在眼里。
从最初或许只是出于对“军事才能”的欣赏和利用,到后来,那份信任中渐渐掺杂了长辈对晚辈的期许,甚至是一种温情。
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?那些对他提出的一些“出格”建议的容忍,乃至对他或多或少的维护,都一点一滴地累积在顾家生的心里。
“得!看来要一条道走到黑了。”
他对自己说,带着一丝认命般的自嘲。
“既然阴差阳错走到了这里,既然承了“老头子”的这份情,那我顾某人,也就只能陪着“老头子”往下走了。”
他当然知道这条路的前方是悬崖,是历史的尘埃,是注定失败的结局。但他无法在此时抽身离去。那不是因为愚忠,而是因为一份基于共同抗日目标而产生的认同,和一份难以割舍的人情。
“真要到了那一天……”
顾家生的目光变得悠远而深沉,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个众叛亲离、仓皇辞庙的场景。
“该搀扶地,还得扶一把的。”
这并非为了逆转天命,而是为了给这段复杂的关系,画上一个有始有终的句号。他或许无法改变大厦将倾的结局,但他希望,在最后的时刻,能让那个曾经在抗日战场上坚持过的老人,不至于太过狼狈,能在历史的洪流中,保留最后一丝体面。仅此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