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91书院】 91shuyuan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一百五十八章战后重建(第1/2页)
乌孙部的牧场还留着战火的瘢痕。念北踩着没及脚踝的焦草,靴底沾了细碎的炭粒,风一吹,就跟着枯草屑一起打旋。远处几顶残破的毡房歪歪斜斜立着,毡布上烧出的破洞像咧开的嘴,露出里面发黑的木架——那是罗刹兵撤退时放的火,把乌孙人赖以生存的牧场烧了大半。
“念北姑娘,你看这草……”乌孙首领蹲下身,指尖捻起一撮焦土,轻轻一捻就碎了,“往年这时候,草都长到膝盖高了,现在就剩这点黑渣,牛羊都快饿死了。”他声音里满是愁绪,身后几个乌孙牧民也跟着叹气,他们的羊皮袄上还沾着救火时蹭的灰,脸上的皱纹里藏着化不开的疲惫。
念北弯腰,摸了摸脚下的土地,土是凉的,却还能感觉到一丝潮气。她从马背上的布包里掏出一张图纸,展开在首领面前:“首领放心,我带了朔北最好的农匠,他们说这土地还能救。我们先挖渠引雪山融水,再撒上耐寒的草种,最多三个月,就能长出新草。”她指着图纸上的渠道路线,“另外,萧帅已经让人送了两百头牦牛过来,先解你们的燃眉之急,等牧场恢复了,我们再帮你们多养些牛羊。”
乌孙首领盯着图纸,手指顺着渠道路线划了一遍,忽然红了眼眶:“念北姑娘,我们乌孙人没读过书,不懂什么大道理,但我们知道,朔北没忘了我们。”他身后的牧民们也纷纷点头,有人还从怀里掏出风干的肉干,硬塞给念北:“姑娘,这是我们仅剩的肉干,你带着路上吃。”
念北没推辞,接过肉干揣进怀里,指尖触到肉干的硬壳,心里忽然一暖。她想起出发前黄玉卿跟她说的话:“战后重建,不止是修房子养牛羊,更是要暖人心。”那时她还不太懂,此刻看着乌孙人眼中的光,忽然就明白了——这场仗打赢了,可人心要是散了,再坚固的城池也守不住。
“对了,首领,”念北忽然想起之前黄玉卿提的秘银矿,“你们牧场附近的雪山,最近有没有看到陌生人?比如……不是朔北也不是乌孙的人?”
乌孙首领愣了一下,随即皱起眉:“你这么一说,我倒想起前几天,有几个穿着中原商人衣服的人,在雪山脚下转悠,问我们雪山里有没有‘亮闪闪的石头’。我们没敢说,那雪山里的秘银矿,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秘密,除了乌孙人,谁都没告诉过。”
念北心里一紧,表面却不动声色:“那些人后来去哪了?”
“不知道,好像往轮台城方向走了。”乌孙首领叹了口气,“念北姑娘,那些人是不是跟罗刹国有关?”
“现在还不好说。”念北摇摇头,“你们最近别去雪山附近,要是再看到陌生人,立刻派人去新都报信。”
“好!”乌孙首领重重点头。
处理完牧场的事,念北连夜赶回新都。刚进城门,就看到城门口搭起了几顶临时帐篷,帐篷外挤满了流民,他们大多是边境的百姓,家园被罗刹兵毁了,只能逃到新都来。一个穿着破衣烂衫的小孩,正趴在帐篷门口啃一块硬邦邦的窝头,看到念北的马队,怯生生地往后缩了缩。
念北翻身下马,走到帐篷前。负责安置流民的小吏看到她,立刻迎上来,脸上满是焦急:“念北姑娘,您可回来了!流民越来越多,粮食快不够了,还有几个老人病倒了,医馆那边也腾不出人手……”
“先把我带来的粮食卸下来,分给流民。”念北打断他,指了指马队后面的粮车,“再去工坊那边说一声,让他们先赶制五十张床,送到帐篷里来。至于生病的老人,我去跟玉卿姨说,让医疗队派两个人过来。”
小吏连忙点头,指挥着人卸粮食。念北走进帐篷,里面又潮又暗,几个老人蜷缩在草堆上,盖着破旧的毯子,咳嗽声此起彼伏。一个老婆婆看到她,挣扎着坐起来,声音嘶哑:“姑娘,你知道……李小三吗?他是我儿子,跟着萧将军打仗,我好久没收到他的消息了……”
念北的心猛地一沉。李小三——她在灵堂里见过这个名字,十七岁,朔北边防军,阵亡在斩首行动的最后一战。她蹲下身,握住老婆婆的手,她的手又干又瘦,像枯树枝一样。“婆婆,”念北的声音放得极柔,“小三他……是个英雄,他为了保护朔北,牺牲了。”
老婆婆的身子僵了一下,随即眼泪就掉了下来,砸在念北的手背上,冰凉的。“我就知道……我就知道……”她喃喃地说,从怀里掏出一块跟灵堂里一模一样的粗布帕子,上面绣着歪歪扭扭的小花,“这是他走之前给我绣的,说等打完仗,就回来给我做新衣服……”
念北接过帕子,指尖摩挲着上面的针脚,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,念安也给她绣过帕子,针脚比这还歪,却让她高兴了好几天。她把帕子还给老婆婆,从怀里掏出一袋银子,塞进她手里:“婆婆,这是小三的抚恤金,朝廷和朔北都会管您的晚年。等过几天,我让人把小三的墓修在您能看到的地方,您想他了,就能去看看。”
老婆婆攥着银子,哭着跪了下来:“谢谢姑娘……谢谢姑娘……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一百五十八章战后重建(第2/2页)
念北连忙扶她起来,没说什么豪言壮语,只是帮她掖了掖毯子:“您先好好休息,明天我再来看您。”
走出帐篷时,天已经黑了。新都的街道上挂起了灯笼,昏黄的光映着路边的断壁残垣,几个工匠正拿着锤子修补墙垣,火花溅在地上,转瞬就灭了。念北走到工坊门口,看到里面还亮着灯,工匠们正围着一张图纸讨论,桌上放着几个半成品的假肢——那是给断腿的士兵做的,用的是坚硬的枣木,外面包着一层薄铁,看起来很结实。
“念北姑娘!”一个老工匠看到她,连忙放下手里的活,“您来得正好,这假肢的关节处总不太灵活,您看看怎么改改?”
念北接过假肢,试了试关节的转动,确实有些卡顿。她想起之前在工坊看到的齿轮,忽然有了主意:“把关节处改成齿轮状,再抹点牛油润滑,应该就灵活了。”她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齿轮图,“明天先做两个试试,让伤兵们看看合不合适。”
“好!”老工匠接过图纸,眼睛一亮,“还是姑娘有办法!”
离开工坊,念北直奔黄玉卿的住处。刚进门,就看到黄玉卿坐在桌前,手里拿着一张药材清单,眉头紧锁。桌上还放着一个空了的瓷瓶——那是装止痛药的,之前在野战医院用了不少,现在只剩最后几瓶了。
“玉卿姨。”念北走过去,看到清单上画着不少叉,都是空间里快用完的药材。
黄玉卿抬起头,眼底带着一丝疲惫:“回来了?乌孙部那边怎么样?”
“牧场的事差不多了,就是……”念北顿了顿,把乌孙首领说的陌生人的事告诉了她,“我怀疑那些人是冲着秘银矿来的,可能是罗刹国的探子,也可能是……朝廷的人。”
黄玉卿的手指顿了顿,拿起桌上的密信——那是萧劲衍刚送来的,上面写着特使的动向:“特使今天跟萧劲衍提了,想让朔北‘共享’罗刹国的火器技术,还说少帝希望把伊万和卡捷琳娜送到中原去‘定罪’。”她把密信递给念北,“更可疑的是,特使私下见了几个中原商人,那些商人最近总在工坊附近转悠,不知道想干什么。”
念北接过密信,越看眉头皱得越紧:“特使这是想趁机控制朔北的火器和西域的资源,少帝到底在打什么主意?”
“还能是什么主意?”黄玉卿叹了口气,“朔北打赢了仗,声望越来越高,少帝既想利用我们防罗刹国,又怕我们坐大,所以才派特使来探底,顺便安插眼线。”她指了指桌上的空瓷瓶,“空间里的药材快不够了,要是再出什么事,恐怕撑不住。”
念北心里一沉,她知道空间对朔北的重要性,要是药材没了,伤兵的救治就成了大问题。“我明天去跟萧叔叔说,让他加强工坊和空间入口的守卫,不能让特使的人靠近。”她顿了顿,“另外,乌孙部的秘银矿,我想派一队人去守着,不能让别人抢了去——那可是做火器的好材料。”
黄玉卿点头:“嗯,这事得尽快办。还有流民那边,粮食还够吗?”
“我带回来的粮食能撑几天,等跟西域的商队联系上,让他们多送些粮食过来。”念北想起帐篷里的老婆婆,“流民里有不少阵亡将士的家属,我想在新都外建个‘忠烈村’,把他们都安置在那里,给他们分点地,让他们能过日子。”
“好主意。”黄玉卿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,“这样既安抚了人心,也能让新都的流民少些压力。”
两人又聊了一会儿,念北才起身离开。走到门口时,她回头看了一眼黄玉卿,看到她还在对着药材清单发愁,心里忽然有些发酸——黄玉卿这几个月忙工坊、忙医疗,几乎没怎么休息,头发都白了不少。
回到自己的住处,念北坐在桌前,看着桌上的地图——上面标着乌孙部的牧场、西域的秘银矿、新都的流民安置点,还有特使的住处。她用指尖划过秘银矿的位置,心里忽然有种预感:这场战后重建,恐怕不会像想象中那么顺利。
窗外的灯笼还亮着,风吹得灯笼晃了晃,光映在地图上,把秘银矿的标记照得格外清晰。念北拿起笔,在标记旁画了个小小的警示符号,又在特使的住处旁画了个问号。她知道,接下来要面对的,不只是断壁残垣的修复,还有看不见的暗流——秘银矿的争夺、朝廷的算计、甚至可能还有罗刹国的反扑。
但她并不怕。她想起白天在乌孙部看到的牧民,想起帐篷里的老婆婆,想起工坊里忙碌的工匠,他们都在为了活下去而努力,为了朔北的未来而努力。她握紧了笔,在地图的角落里写下两个字:“守住。”
夜色渐深,新都的街道上渐渐安静下来,只有远处工坊的锤子声还偶尔传来,像在为重建的日子敲打着节奏。念北站起身,走到窗边,看着外面的夜色,心里有沉重,有担忧,但更多的是坚定——她会和萧叔叔、玉卿姨、明轩哥、念安一起,把朔北重建好,让那些牺牲的将士们,能看到一个安稳的家园。